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2024北海岸環境創作計畫--樹皮布共創計畫

旅行日誌
構樹,海漂物,植物纖維,石門土
2024/11
278x45cmx3
新北市石門雕塑藝術中心


 11/16駐村結束的作品分享會結束隔天回到家後失落感油然而生。

從作品構思時開始的焦慮,製作過程中的狂喜,完成作品後的不確定性,直到展出後的失落感,似乎這樣的循環如魔咒般無法擺脫。作品製作過程的亢奮狀態讓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當然也享受與觀者互動的當下。

但是對於主觀地以自己想法來批評我的作品的人(當然只有自己的丈夫會做如此令人氣餒的批評,雖然我也會豪不客氣地反駁)。但是若是真的來是其他人直接的批判我是否能受得了,雖然一般來說不會發生。因為是創作者所以對別人的作品是會特別挑惕,殘忍的。我盡量想辦法找出好的部分(絕大多數是自己不足的地方)

想講點什麼但腦袋空空像靈魂出竅般的虛脫。是我目前的狀態。

接下來想要來用羊毛氈來做一些與海洋生態相關的作品模擬在海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要儘量避免說教式的作品

關於台灣---海洋之島。我在北海岸石門的藝術進駐

 有一段時間發覺自己對於台灣作為一個海洋之倒是陌生,懼怕的。然而兒時跟一群人前往海邊的記憶如此之深。而在當時海洋作為一個軍事禁地也深深影響著我對於海的畏懼。

台灣在我大學二年級時解嚴,然而成長過程童年生活的許多的禁忌,相信對屬於這個世代的台灣人來講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有臨海鄉鎮的高雄,海邊只開放一小部分,再加上海的神秘與危險性,海只是一個只可遠觀的名詞。

去年頻繁前往花蓮,更有趣的是還在澎湖駐村一個月,海是那麼的近,但也是心理遙遠的地方。就只是坐在海邊望著遠方。

心想事成是真的,記得不知為何想做關於海的作品的想法一萌芽,就有這麼多的機會前往海邊創作的機會。

這次在石門的進駐創作,使我對以海洋為主題的構思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撿拾海漂物,將山與海的意象作為創作的核心,並融合海邊特有的區域植物與當地特質的土壤。這件作品採用長軸的形式,象徵著遠行的過程,並呈現出對地景的綜觀印象,是結合了人文與生物多樣性的地景主題。希望透過這三幅連作,能夠引發觀者對生活環境多元性的關注與反思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