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2017鳥松濕地環境藝術季-纖維工坊

2017鳥松濕地環境藝術季-纖維工坊

第一天溼地環境物種巡禮後
選定了除也除不盡的爬藤類植物
#葛藤#三角葉西蕃蓮
重點除了清除纏繞樹上的攀藤外
也希望一陣子過後作品回歸自然
成為養份







織一張生物多樣性的網
以植物纖維為素材,引導學員將生態多樣性的概念透過藝術創作來傳達。
網,是網絡連結,也是彼此間的相關互動連結。
透過鉤針中套環的原理讓學員編織出心中對物種的造型與想像,
以織網的概念將這些物種串連起來,希望傳達一種大地生物共存的概念。
作品隱身在濕地環境中,提醒觀賞者仔細且安靜的尋找真實存在周遭的多樣生態。


工作結束,為了犒賞認真的學員,加碼月桃手環製作!!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總爺429番地---可見與不可見的糖業地景







2016年受台南文化局總爺國際藝文中心邀請參與以糖業的為主題的大型展覽計劃
總爺429番地--可見與不可見的糖業地景
Visible and Invisible Landscape of Sugarcane Industry
『以麻豆總爺與周邊其他糖廠為起點,在為期一年的〈糖業晶體計畫〉調查研究中,來至當代藝術與建築的創作者,從歷史檔案、勞工、殘餘與遺留的角度出發,針對糖業的特殊的地景紋理脈絡、農作的剩餘(蔗渣纖維)、勞工的日常和勞動、居民的記憶和口述、糖業的歷史檔案、文獻和影像等,進行考掘、分析和討論,並與在地居民對話,以回溯過去因糖業所建構的鐵道脈絡作為當代探詢不可見地景的可能,並在這個基礎上透過藝術創作的思考反思地景、建築和藝術的生成,也進一步對於城市、地景和人的生活進行閱讀與思考,提出創造性的觀點,另一種想像途徑的參照。』

這件作品是一件動員社區居民的作品,是一群人力量的集結,是大家----每一個參與工作坊學員們的成果。
-->
蔗渣纖維為製糖過程的遺留,直接由糖廠取得蔗渣後,透過繁複的解纖流程,製成具有各式紋理的手抄紙。我將蔗渣視為與勞工(蔗農)的勞動、身體和記憶的連結,邀請麻豆地區的居民共同進行一系列的工作坊,帶領大家將蔗渣纖維製作成為紙模後,再將手的形狀複印在蔗渣紙上,最後透過縫製,並與建築師陳宣誠合作,將這些蔗渣手模連結成為在展場中開展延伸的蔗渣地景創作。燈光投射出來的是研究過程中的訪談記錄及歷史物件,透過懸吊蔗渣所呈現出仿如地層剖面,讓觀賞者的身體在不同的高度和地景產生互動;並且邀請觀者進入此動態地景內部。影像的投射形成表面特殊的質感,穿透過纖維的光線美得令人驚艷。紙的透光性,纖維的美麗紋理,置身其中彷如進入時光隧道中細細品味糖業歷史與人文。




稻草編織





稻草墊能作什麼??
常常我在做東西時很少將功能性考慮在先。就是好玩,做完就結束了。
所以東做西做了一大堆
除了很明確是藝術創作作品
其他的

試驗性強過實用性
材質的美卻是一般人認知中的脆弱

想留下空白讓人們去想像,去發揮

生活中的藝術其實簡單到令人無法相信
一個稻草編織墊能做什麼??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