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即知即行。說走就走的人生清單落實中~~~

 今早傳來大學時期的一位老師去世的消息,雖然不是突發狀況,但對於安排好想要前往探病的內心震撼不小。沒能見到最後一面有了深深的遺憾。我有幸成為蘇老師回國後到北藝教的第一堂課其中一個學生。靦腆,客氣,堅定是第一印象,講到激動出處甚至覺得老師在顫抖。

對於老師我通常都躲得遠遠的,但是北藝時期的老師對我影響卻最大。一方面藝術開放的風氣與老師年紀輕,讓我們有較多的機會也比較敢跟老師互動。

在寫下的感想與後悔文字之後,我確實開始了把握當下,即知即行說走就走的旅程~~~~~

1.拖著兒子前往多年不見不斷取消拜訪行程住在長濱的大學同學

2.促成猶豫再三不好意思拜訪思念老師至深的素碧,一同前往並再次回味30年前兩人自我放逐的頭城,花蓮行

3.前往新社協助燕子完成5片大型月桃地墊編織

長濱炯杕家
頭城
許維中老師

石梯坪附近耍廢一天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屏東美術館《感知的輪廓線》

 



展期|2025/4/19(六) - 5/18(日)
展場|屏東美術館101展覽室
策展人|黃盟欽、吳佳容
藝術家|周珠旺、張恩慈、黃彥超、陳永賢、林彥伶、潘勁、洪翔、張靜莉、何恭譱

《感知的輪廓線 / Contours of Perception》


視覺觸覺知覺:當代藝術中的感官流動

由獨立策展人黃盟欽策劃的《感知的輪廓線 / Contours of Perception》展覽,匯聚九位當代藝術家,透過跨領域創作,探索知覺、身體經驗與時間性之間的深層關聯。本展靈感源於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對「感覺使用」的概念研究,藝術不僅是感知的產物,更是感知歷程的再現,透過多元的媒材與表現手法,展覽試圖建立視覺與觸覺之間的交織關係,讓觀者在空間穿越中體驗「身體感」的流動。

展覽邀請九位藝術家共同探索感知轉化的可能性,關注藝術作品的物質性質與技術實踐。周珠旺《囝 / Kid》喚起童年回憶,以純真與遺忘為題,探討成長歷程中的心理變遷張恩慈《糖果屋 / SUGAR HOUSE》透過裝置藝術與軟雕塑,對比柔軟材質與危險元素,隱喻戰爭創傷的遺留黃彥超《就戴著閃爍望遠鏡 / Wearing a scintillation telescope》透過感官經驗,呈現動態線條與螢光色彩,形成一種視覺韻律。而《史萊姆鴨 / Slime Duck》則利用回收塑料拼裝成擬人化身體,展現衝突與無力感陳永賢《陰極射線管秘境 / Mysterious Lane of Cathode Ray Tube》則從電子射線、示波器等媒體技術出發,探索影像傳播與社會隱喻的關聯林彥伶《永生樹 / Tree of Hope》以樹木象徵生態與靈性,體現生命的循環與重生潘勁《古沉船重築計畫 - 羅發號 / Ancient Shipwreck Modeling - "Rover"》則透過臺灣水下考古遺跡,呈現戰爭記憶與殖民歷史的隱喻,反映海洋文化與政治裂變的交錯洪翔《地號177 / Land Serial No.177》透過混凝土建築裝置與錄像,再現個人記憶中的城市景象,揭示都市發展與個人情感的交織張靜莉《光的隱喻 / Metaphor of the Light》以絲線呈現「光的形狀」,探討自然與人造光源的互動,傳達光的流動性與強度何恭譱《圓周震盪 / Oscillate Circle》則以聲音裝置藝術結合電子合成、取樣技術,營造沈浸式的聲響體驗,探索聲音與情感記憶的聯繫。

本展透過時間、空間與感知的互動,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跨越感官、身體與現實邊界的沉浸之旅。展覽不僅挑戰我們對於感知的理解,也揭示藝術如何拓展身體與知覺的無限可能,並回應當代社會環境下的感知經驗。邀請所有對當代藝術與感知哲學有興趣的觀眾,共同探索「感知的輪廓線」。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2025花蓮美術館---洄瀾美展『共振--偶然的躍動』

銅牌(第三名)

2023年申請的計劃讓我得到了足夠的材料    https://www.blogger.com/blog/post/edit/1878255808573596676/8002606880479248563?hl=zh-TW(上一篇發文連結)
這樣的手法(技法)之前的媒材是回收海報紙與棉布

相同的技法因為材料的不同,迥異的視覺感受是我持續創作的動機向上了癮似的停不下來。
自然材質的限制性是讓我轉換使用其他材料的契機,然而他卻最美
還會持續下去
接下來就開始準備個展吧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2024北海岸環境創作計畫--樹皮布共創計畫

旅行日誌
構樹,海漂物,植物纖維,石門土
2024/11
278x45cmx3
新北市石門雕塑藝術中心


 11/16駐村結束的作品分享會結束隔天回到家後失落感油然而生。

從作品構思時開始的焦慮,製作過程中的狂喜,完成作品後的不確定性,直到展出後的失落感,似乎這樣的循環如魔咒般無法擺脫。作品製作過程的亢奮狀態讓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當然也享受與觀者互動的當下。

但是對於主觀地以自己想法來批評我的作品的人(當然只有自己的丈夫會做如此令人氣餒的批評,雖然我也會豪不客氣地反駁)。但是若是真的來是其他人直接的批判我是否能受得了,雖然一般來說不會發生。因為是創作者所以對別人的作品是會特別挑惕,殘忍的。我盡量想辦法找出好的部分(絕大多數是自己不足的地方)

想講點什麼但腦袋空空像靈魂出竅般的虛脫。是我目前的狀態。

接下來想要來用羊毛氈來做一些與海洋生態相關的作品模擬在海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要儘量避免說教式的作品

關於台灣---海洋之島。我在北海岸石門的藝術進駐

 有一段時間發覺自己對於台灣作為一個海洋之倒是陌生,懼怕的。然而兒時跟一群人前往海邊的記憶如此之深。而在當時海洋作為一個軍事禁地也深深影響著我對於海的畏懼。

台灣在我大學二年級時解嚴,然而成長過程童年生活的許多的禁忌,相信對屬於這個世代的台灣人來講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有臨海鄉鎮的高雄,海邊只開放一小部分,再加上海的神秘與危險性,海只是一個只可遠觀的名詞。

去年頻繁前往花蓮,更有趣的是還在澎湖駐村一個月,海是那麼的近,但也是心理遙遠的地方。就只是坐在海邊望著遠方。

心想事成是真的,記得不知為何想做關於海的作品的想法一萌芽,就有這麼多的機會前往海邊創作的機會。

這次在石門的進駐創作,使我對以海洋為主題的構思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撿拾海漂物,將山與海的意象作為創作的核心,並融合海邊特有的區域植物與當地特質的土壤。這件作品採用長軸的形式,象徵著遠行的過程,並呈現出對地景的綜觀印象,是結合了人文與生物多樣性的地景主題。希望透過這三幅連作,能夠引發觀者對生活環境多元性的關注與反思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2024北海岸創作駐地計畫-2024 North Coast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1

 

10月月19日頂著暴雨依約前往暑假前確認的駐村地點,開車由新店出發,風塵僕僕往『萬金石馬拉松路跑』的路線前進。

這幾年快要習慣一個人出門的生活型態了。一直以來身邊都有人伴著,從小到老,同學、朋友、丈夫,子女(雖然看似我帶著他們其實倒像是他們陪伴著我)。前幾年子女離巢後逐漸習慣一人的日子,自由隨心所欲的遠行,享受當下的時光。。。

第一次單獨開車前往。

石門風和日麗,現在是適合跑步的季節。工作坊開始的前一天先跑到附近的富基漁港。自從開始跑步以來就自詡自己能堅持在駐村地點用跑步的方式熟悉在地的風土景色。
Shimen is breezy and sunny; now is the perfect season for running. The day before the workshop starts, I'll run to the nearby Fugui Fishery Harbor. Since I started running, I pride myself on getting familiar with the local landscape and customs by running around the art residency location.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這個暑假



 這個暑假是睽違了26年前從美國回台灣後再度跟先生一同出國的一年。。。。

上次一起出國是1995~~~~真的是一個非常久遠的年代。

1998回台灣到今年才有機會跟他一起出國~~~~就在他進入60歲的今年

上一次他出國唸書(1995),這一次他出國駐村(2024)

 




照片裡相同的兩個人經過了26年.....生活算平順,一直在小孩,教養困惑,工作,還債,搬家等壓力中度過。

目前是最清心平順的時期。

生活重心從兩個人各自又回到兩個人,重點是我們仍然持續創作堅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

當然他從第一份助教的工作到現在是北市大學務長。而我呢....從繪畫跳到纖維藝術領域,除了對處理自然材料有較多的經驗,接了一些自爽的工作,也在學校兼課。說實在的除了過得很快樂外,其實沒啥拿得上檯面的成就。


           

作品名稱:(櫸木)想念因愛而生